小時候長輩常叫我們要認真念書將來才會有好工作與賺大錢,而長大之後真正能成功賺大錢的人只有極少數人。朋友中看似成功的醫師與工程師,許多人還是羨慕忌妒其他賺更多錢的人—-不論是其他更成功的醫師、工程師、企業主、地主、暴發戶與富二代…
在我心中也是不時會有懷材不遇的心情,畢竟念了那麼多書又學了好幾個專長,直到最近才發現能發揮這些專長的機會少之又少。
後來才發現努力與成功雖然有正相關,但其中的相關性卻是非常小,遠低於我出社會前的想像。雖然有些人靠努力求上進而賺大錢,但更多人一樣努力卻無法達到相同成就。
成功是1分的天才與9分的努力加上90分的運氣。
成功有超過90%是我們不能控制的部份;我們不能控制我們出生的社會、家庭、國家、時代、身體、基因、性別。我們的天份或感興趣的事物不見得是能賺大錢的工作,我們小時候的養成與教育受限於家庭與社會,我們的能力不見得能被家庭或是社會發現,甚至根本不被重視。
我認為不應以薪水或是工作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或是價值。
努力工作與追求知識不應該視為成功或賺錢的手段,應該視為純粹的美德。
很可惜因為資本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的盛行,造成現代社會充斥菁英思想。社會常把一些美德加諸在成功人士身上(例如工作狂、破產也不放棄、從小認真念書)。這些元素也常在我們身邊的人身上看到,但大部份的人都只能過平庸的人生。進一步來說,那些成功人士所稱的美德根本無法證實,他們可能誇大其詞或虛假陳述 ,實際上他們背後可能都是靠一些違背道德的手段來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勝出。
這本書正好點出我煩惱已久的問題,而且他的論證嚴謹與高度完全超過我過去想法,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雖然前文中,我特別強調努力與成功的關係,但本書並不是關注於努力這個因素。作者主要討論現在社會中要翻身成功的機會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我們以為資本主義可以讓窮人有機會階級流動,但這反而讓那些無法翻身的人更加痛苦。表面上各種社會福利與稅制看似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但實際上那些富二代或政二代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實際上就已立於窮人一輩子遙不可及的權力與資產。
美國從開國以來一直述說著「美國夢」,但在現今美國社會中要達到卻是極端困難,在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國反而較有機會發生階級流動。本書前半討論了中古歐州神權與貴族統治到美國現代自由經濟主義的演變。雖然中古時期有著明顯階級差異,但因血統是天生的,對於平民來說他們並不會有才智低於貴族的感覺,只是他們剛好出生的家庭不同。他們能做的努力就是獲得神的祝福,而神在所有人死後給的審判是一切公平,不論貴族還是平民。到了現今美國的個人主義興起,那些無法成功的人被冠上才能低下或是怠惰的刻板印象,川普的興起某些程度代表了這些人的反撲。
作者除了對美國政治的批評外,也同時對文憑主義進行反動。近年的美國總統越來越愛使用「聰明」這個詞,柯林頓與歐巴馬時常強調自己的政策「不只正確,也很聰明」,川普也時常表示「自己很聰明」。但實際上美國能上大學,尤其是菁英大學的人通常是那些有錢有權的小孩,他們不只從小接受好的教育,甚至不少父母用合法捐獻或不合法的賄絡來進行階級複製。依此占據高位的人越來越愛用文憑代表一個人的智慧,用這個藉口來堵住那些窮人的嘴,告訴他們自己會窮的原因就是自己不夠聰明。
本書前半對美國的文憑主義、政治與菁英主義進行了清楚的梳理,美國立國以來就一直認為「美利堅受到神的祝福」,而柯林頓與歐巴馬也常表現出勝者為王的態度,在面對ISIL等組織不時會稱美國「站在歷史的正確面」,作者對此進行了提問。但可惜我不是美國人,對於前半部反而感到些沉悶,不過還好第五章之後就是本書精彩的部份。
才德至上社會只關切人人有公平機會攀爬成功的階梯,不在乎每一階的落差。才德至上的理想不是不平等的解藥,而是替不平等劃押
本書常會提到才德(Merit)至上,但個詞在台灣並不好翻譯,我自己反而覺得「菁英主義」反而更順口,不過可能會與Elitism有所混淆。
作者提出兩個質疑。其一,擁有某項才能是運氣,並非個人功勞,而運氣帶來的好處(或壞處)不是我們應得的結果。其二,出生在一個我的才能正好受到青睞的社會裡,這點同樣是運氣,不能算是我的功勞。
勝者傲慢,敗者屈辱
對於資本主義以金錢來衡量成功,1920年代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有犀利的洞察:「一個是經濟貢獻的市場價值,另一個是經濟貢獻的真實價值。」符合市場需求只是滿足人們碰巧需要或想要的事物,但這樣做有沒有道德意義取決於其倫理價值。雖然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可以賺更多錢,看似兩全其美,但其中關連性不一定完全與倫理完全相符。作者以制毒與賭博來舉例,這也點出為何身為一個被動投資者,我卻堅決反對投資煙酒等公司,雖然這些選擇反而可能會帶來較低的投資報酬。
雖然作者點出許多問題,但要解決卻十分困難。有的人認為只要加稅並增加福利即可,但這也能牽扯出更多問題。因為我們很難衡量不平等的程度,而且市場的價值也會一直變動,任何的補貼都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例如我們充份補貼了窮困的小明,但卻沒有補貼相對平庸的小美,反而可能讓小美落後於小明。但我們也確定不可能用社會主義式的齊頭式平等,因為這會讓人失去動力。雖然作者並沒有提到「最低基本收入」,但我發現也許就是這種想法誕生的原因。
作者針對文憑主義提出建議,希望美國菁英大學在初步篩選後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榜單,希望減少現在學生的過度競爭,以及敗者的屈辱感。對於工作方面,他希望能重建社會對於勞動工作的認可。避免盲目滿足消費者,應該更關注於生產者的利益。
最後我引用書中對於現今金融業的評論。
過去二三十年來,先進富裕國家的金融體系規模與複雜度不斷增長,卻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經濟成長與經濟穩定度因而提升。原因可能在金融行為其實是對實體經濟尋租(rent seeking;不正當獲益),而非創造經濟價值。
英國金管局長艾岱爾.透納(Adair Tu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