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9862355657
這是一本典型日本式書籍,用一到兩頁介紹一個topic並輔以一頁漫畫,目標就是讓讀者透過快速閱讀來吸收新知。
因為之前有學過資料探勘與機器學習,這本書裡68個題目一半以上算是我學過的東西。原本沒有打算要特別記錄這本書,但最終章討論「人工智慧辦得到與辦不到的事」讓我非常有感觸。
「人工智慧會讓工作消失嗎?」這類的話題最近頻繁出現在各類新聞媒體中,造成不小的恐慌。
但這本書的回答是「不會」,作者認為世上只有少數工作是僅靠單一作業就能完成,而這種單一作業的工作,也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我同意這種說法,在工業革命以前大部人類都是以務農為生,現在各種農用機械發展下還是有不少務農為生的人。並不是說工業革命後十年所有的農夫都被機器取代,工業發展對農業的衝擊是必然只是影響總是漸漸發生。
書中提到的「框架問題」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環節,目前的人工智慧就像是「頑固的專家」他們大多只能解決給定問題的框架,若是問題情境稍有變化立刻完全無用武之地。書中以掃地機器人為例,單純的「打掃」也許完全可以達成,但若今天有個招牌掉在路上機器人就無法處理,因為這種大型異物不屬於原本「打掃」工作,但一個正常人都知道如何且適當處理這類意外狀況。
我以醫療來比喻,假如有足夠的資料設計出一個用胸部X光判讀肺炎的人工智慧,但他會把一張明顯肺癌的病人當成一般的肺炎,或是把已經胃穿孔的病人當作正常(因為他沒有肺炎)。設計出一個能分辦所有疾病的人工智慧要比回答一個有沒有肺炎的是非題難上許多,就算能發展這樣的人工智慧也沒有辦法立刻取代醫師。因為這個人工智慧還是沒辦法判一個胸痛病人何時該做胸部X光或是要懷疑心血管問題必需進行心電圖以及其他進階的檢查。
對話的脈絡就是目前人工智慧還沒突破的困難,人類對話時常會有許多省略與隱含表示,人工智慧還沒辦法把這些分散的句子理解成連貫的故事。書中以律師為例,只要讓委託人填好表格人工智慧便能準確找到類似案例與相關資料,但人工智慧還沒有辦法理解委託人的需求,需要對話與互動的工作無法以表格取代。
「在一項職業中,其工作內容有一些部份是可以改由人工智慧取代的,但職業本身不會迅速消失」「現在發展的人工智慧與人類並沒有那麼相近,也不是能在同一競賽的跑道上並肩競爭的對手,反而比較像是相互合作來創造出新的競賽的夥伴。」本書的作者對於人工智慧抱著樂觀的看法,認為他可以幫助人類而非取代人類。但我認為這兩者非常可能會同時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工智慧可能掌握少數資本家手中。就算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大部份的人類,其產生的濟經利益也會流入人工智慧的所有者(資本家)手中。
想像今天有一個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師診斷,他的敏感度(sensitivity)與準確度(specificity)都與人類醫生相差無幾,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最好的方式就是是將兩者的結果一起考量。因為沒有一個檢查會是完美,人工智慧可能抓出醫生沒發現的問題,但反之也是有可能。所以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診斷,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若從醫院的股東來看,當他發現人工智慧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完成醫師的診斷工作,股東勢必會為了更大利益將診斷cost down減少醫師診斷的人力。醫師可能不會立刻失業,因為除了診斷以外醫師還有開刀、換藥等工作,但醫師的需求一減少,供給不變的狀況下勢必衝擊醫師薪水。
在我的心中,現在人工智慧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政治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