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FullSizeRender-1

書名: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作者: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 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

譯者:凌瑋

ISBM:978-986-93764-1-9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很簡單,就是「儲蓄」。作者認為美國許多高收入份子都過度消費,造成資產不足。作者統計了許多有錢人—-依照他定義是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發現大部份有錢人都很節儉。前半本書作者舉出了許多統計資料來幫讀者描繪出大部份有錢人消費方式。後半本書則是講述富二代問題,什麼樣父母容易養出敗家子—-那些愛花錢、且會拿錢資助子女的父母。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公式來分別高收入的窮人(作者稱超遜理財族)與真正的有錢人(超優理財族)

淨資產 = 資產-負債 > 年齡÷10×年收入

    但我覺得這個公式非常差,假設一個30歲年收入50萬剛工作三年的年輕人,他要有150萬才能稱為超優理財族,必須工作三年都不吃不喝才能達到。而一個60歲年收100萬的屆退人士只要600萬就可算是有錢人,但這個錢買一棟自住的房子就沒剩多少,不夠退休使用。故我提出一個新公式來改進:

淨資產 > 年齡×工作年數÷100×年收入

     也就是說上述的年輕人只要有45萬淨資產就能算是超優理財族,雖然看起來不多但他得先把收入的30%存下來才能辦到,而那位屆退人士則需要1800萬淨資產才算是有錢人。

     本書統計資料相當有價值,順便可以測試大家是節儉還是奢侈。作者訪問美國有錢人,調查他們買過最貴的衣服與手錶的價格範圍:

買過最貴的西裝 最貴的鞋 最貴的錶
10%的人小於 195 USD 75 USD 47 USD 90%的人高於
25%的人小於 285 USD 99 USD 100 USD 75%的人高於
50%的人小於 399 USD 140 USD 235 USD 50%的人高於
75%的人小於 599 USD 199 USD 1125 USD 25%的人高於
90%的人小於 999 USD 298 USD 3800 USD 10%的人高於
95%的人小於 1400 USD 334 USD 5300 USD 5%的人高於
99%的人小於 2800 USD 667 USD 15000 USD 1%的人高於

從上表可知50%美國有錢人買過最貴的錶不超過235美元(7000新台幣),會買超過5300美元(16萬)手錶的有錢人不到5%,而作者強調有14%的有錢人是靠繼承而來,故這些奢侈的有錢人應視為例外。

註:從附表可推測書中統計的年代應是1995-1996左右,以2017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這些數值要再加上60%才能符合現在的物價。

註(2018/2):用整體的物價指數來算不見得精準,FRED統計新車消費的指數發現從1955(140)到2017(145)幾乎沒變,服裝的消費指數也是不增反減,從1995的132降至2017的123。

接下來的表格則統計有錢人買車的價格範圍:

買過最貴的車 最近一次買的車
10%的人小於 17900 13500 90%的人高於
20%的人小於 19950 17500 80%的人高於
30%的人小於 23900 19500 70%的人高於
40%的人小於 26800 22300 60%的人高於
50%的人小於 29000 24800 50%的人高於
60%的人小於 31900 27500 40%的人高於
70%的人小於 35500 29200 30%的人高於
80%的人小於 41300 32400 20%的人高於
90%的人小於 54850 44900 10%的人高於
95%的人小於 69600 57500 5%的人高於

     作者告訴我們大部份有錢人都喜歡買二手車,超過一半的人沒買過超過90萬的車子,只有5%的有錢人買過超過200萬的車。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這數字低到不能相信,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作者所謂的有錢家庭也不過3000萬新台幣,可能有不少人會認為這個數字還不足以稱為有錢。但作者也特別強調能達到100萬資產的美國家庭只有3.5%(西元1995年),是非常難達到的金額。不過同時他也提到這3.5%中的前5%家庭資產超過1000萬,而1000萬美金換算則是3億新台幣,相信大部份的人都可同意3億新台幣已可稱為有錢人。我認為3000萬新台幣可以稱為有錢人,但若至3億以上的淨資產則可稱做「超級有錢人」。對於超級有錢人來說,不管是用7000元還是16萬買手錶或200萬買車,只要不要買太多並不會影響3億資產。每個人對於有錢的定義都不一樣,經濟學家也為了這個定義爭論不休。「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特別稱前1%有錢的人為「支配階級」,他們的資產大概有2億新台幣,前陣子美國的「占領華爾街」就是就是針對這些1%的有錢人而來。

      我覺得這本書還有一個盲點,書中強調統計發現淨資產大於100萬的美國家庭,80%都是白手起家自行創業,剩下一部份則是醫師、律師等專業人士。作者告訴美國人只要節儉且認真工作就可以實現變成有錢人的美國夢,但有讀過「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人都能同意,這些第一代有錢人很大部份是受惠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資產重置,因戰爭影響使有錢人資產大幅縮水,間接使得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窮人有更多致富的空間。

     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雖然有錢人大部份都是自行創業,但其實大部份創業的人都是失敗收場,作者強調有錢人的自雇比率(自己創業當老闆)比其他人高,但這很明顯有著生存者偏差的問題,因為失敗的自雇者顯然最後還是要變成受雇者。作者在後面討論養育富二代的章節其實也碰到了這個問題,最後作者也同意選擇擁有專業的工作還是比自行創業風資來得低。

     爭辯這一代的年輕一代是否機會比上一代更少並沒有意義,畢竟我們不能決定自己出生的家庭也不能決定出生的年代。變成有錢人的方法就是「儲蓄」,但儲蓄不可能光靠節險就能達到,一個年輕人月收兩萬五或是月收五萬但要花一半薪水奉養沒收入沒工作能力的父母,都是沒有任何機會變有錢人。所謂儲蓄的先決條件是要有高於平均的收入(在台灣大概要月收4萬)且沒有家累才有機會達成。

    我同意「儲蓄」的重要,甚至覺得書中美國有錢人平均15-20%的儲蓄率根本不夠(我認為要30%才算足夠)。事實上美國人平均的儲蓄率不到10%,對比台灣20%的儲蓄率(二十年前的台灣更高達30%)顯然已是美國國安問題。儲蓄不足是個問題,但儲蓄也可能完究解決國家的經濟問題。一般來說儲蓄的手段有幾種:1.上市公司(股票)、2.私營企業(公司、自雇、合伙)、3.不動產、4.放款(定存、債券)、5.保險/年金、6.基金等。正常來說借錢給別人,他們不是拿去開公司就是買房子,而買保險或年金也是間接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剩下的基金絕大部份也是投資有價證券(上市公司、債券),總結可知直接投資的手段就是前面三種(買股票、開公司、不動產)。台灣人(或說華人)似乎獨鐘不動產,目前的高房價很難說跟高儲蓄率無關,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增加創業與研發的投資才能在未來創造更多財富。

在〈[讀書心得]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中有 1 則留言

  1. 您好,不覺得原本公式有什麼問題,因為公式是帶出這年齡、這年收入的理財族,預期的淨資產是多少。2倍預期的淨資產是超優理財族,1/2倍預期的淨資產是超遜理財族。

    回覆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